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歷年電子報

【快樂教育專欄】快樂法則1-擁抱和撫摸的奇蹟

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拓凱教育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  許雅惠 

  每一對父母都是在滿懷期待與喜悅當中迎接他們的小寶貝,期待上蒼賜給一個,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聰明、勇敢、善良與健康的孩子。然而,並非每個孩子都可以在健全、溫暖的環境中長大,也並非每對父母都可以在麻煩與忙碌的育兒生活中得到快樂。因為工作的性質,我常有機會觀察、接觸到成長於育幼機構、安置機構、寄養家庭的兒童;也不捨地發現,許多孩子們的目光呆滯、沒有興趣玩耍、食慾低落、沉默寡言、缺乏自信;也有部分孩子表現得過於熱情、過動、攻擊、防衛與討好。這些被學術研究證實且名之為機構化(institutionalized)症候,往往對其後的情緒、社會與心理發展有長遠的影響。

  影響兒童照顧品質的因素很多,除了孩子個別的身心特質外,其中最重要的是照顧者所付出的時間多寡與互動的品質、動機與態度。十九世紀中,史賓賽的快樂教育法,也以實驗證明:讓一群少女進入孤兒院和孩子互動,以笑聲、打鬧、擁抱、親吻、撫摸的方式,像天使般的行徑,如何改變了孤兒院的孩子-他們眼睛開始發亮、食慾增加、情緒變好。

  史賓賽說:「孤兒院中的孩子得到的是一種叫做「皮膚飢餓」的病,這種需求,是食物無法滿足的,需要的是擁抱、撫摸。如果孩子長期得不到這種滿足,就會發育不良、智力衰退,慢慢變得遲鈍」。因此,他認為,擁抱、撫摸、牽手,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目前台灣的教育,過分關注的是父母的焦慮,而非孩子的真正需求。許多教育專家關心的是,如何紮根孩子的「被雇用」能力,強調取得從學校到職場的能力紮根、高呼不要輸在起跑點的口號、打造炙手可熱的將才基因。然而,終究不是每個孩子都有一樣的天賦或潛能;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該有一樣的頂標人生。許多孩子在父母、學校、安親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共同鞭策下,變得遲鈍、消極、反叛、憂鬱、疏離,甚至選擇反社會或輕生;此與機構化的後果何異?於是,家庭教育專家又提出要積極重視「品格教育」。這下子,本來輕易可得、在家中由父母角色示範即可學得的「品格」,變成一種額外的學習課程。我們真心地呼籲,父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老師,學校無法取代、也不應剝奪孩子與父母朝夕相處的時間。史賓賽也比喻,學校好比是白天,家庭好比是夜晚,夜晚總是會發生許多看不見的變化。如果細心就會發現,種子總是在夜晚發芽,人總是在夜晚長高的啊。今晚,請多以撫摸、擁抱和愛語,灌澆您的寶貝孩子;明天,您將會發現奇蹟。

參考書目:
赫伯特.史賓賽著/史賓賽的快樂教育,新手父母,城邦文化出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