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歷年電子報

【希望哲學專欄】工作快樂嗎?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拓凱教育基金會董事 張英陣

  過去這段時間在一些演講與職場在職訓練的場合中,我經常問與會者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會將最寶貴的時間與精力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哪一個部分?絕大多數的人會回答是花在「工作」上,而這個工作指的是為謀生的職場工作;其次是將時間留給家庭,再其次是休閒,似乎很少人會想到參與志願服務或讀書進修。而最近勞委會的一項「勞工工作及就業狀況調查」報告也顯示,台灣有多數的就業者平均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在我周遭的許多朋友確實也是如此,甚至有個知名的企業員工們跟我說,在他們公司每天工作12個小時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幾乎是最基本的要求。看來花很長的時間在職場上是個很普遍的現象。在問完上述問題後,我總會接著問「那你們工作快樂嗎?」不少人因而愣了一下,接著的回答多數的答案是「不快樂!」

  令人感傷的是,我們將最寶貴的時間與精力花在職場的工作上,可是這個工作又讓我們不快樂。那為什麼要這份工作呢?似乎是為了謀生不得已的選擇。這讓我想起19世紀馬克思所批判的勞動異化,人的工作只是淪為市場上的商品, 只是為了賺取維生的薪資,但是卻在工作的過程中,人與自己、人與產品、人與他人都產生疏離。與19世紀工業萌芽時期的工人階級相比,現代的就業者確實在物質生活方面富裕多了,可是比起勞動異化,恐怕比19世紀還要嚴重。我們每天至少花12小時在做不快樂的事,這真得是一件正常的事嗎?工作除了是賺錢維繫生存之外,難道沒有其他的意義嗎?

  其實我們對工作沒有那麼悲觀,我們仍有機會樂在工作中,也可從工作得到生命的意義。重點是我們如何改善職場環境與自己的心境。1990年代由於全球企業組織人員緊縮、組織改造與資遣等因素造成員工士氣低落;傳統的鄰里、教會寺廟與家庭已逐漸失去了連帶感;受到亞洲文化與哲學因強調冥思、忠誠與靈性的影響;戰後嬰兒潮人口老化使人更關心生命的意義;全球競爭更需要員工的靈性來創造優勢;重視以人為本的管理等等因素,使得許多管理顧問、管理者與管理研究者開始關注職場靈性(workplace spirituality)的議題。職場靈性基本上是追求個人生命的意義、促進個人的成長與發展、與建立和社區的連結三個部分的緊密連結。也就是管理者能創造一個友善的職場讓所有員工能在生活與工作中找尋生命的意義與目的、從生活的各個層面發展自我、並且從工作中建立社區關係。透過職場靈性的追求,我們對於快樂地工作仍抱有濃厚的希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