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歷年電子報

【希望哲學專欄】重拾窮人的希望

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張英陣

  當前全世界還有一半的人口過著赤貧的生活,他們每天林林總總的開支沒有超過美金2.5元。試想我們食、衣、住、行、育、樂每天不超過新台幣約80元或人民幣約15元,那我們要如何生活?生活在貧窮狀態下的人存在於台灣、大陸與世界各個角落,雖然窮人為數眾多但卻是最沒有聲音的一群人,窮人每天謀生不易,更難得有人為他們代言。尤其最近這幾年,全球都面臨貧富懸殊的問題,貧窮已經不是窮人個人的問題,而是資源與權力分配不均的問題。我們很慶幸新任的天主教教宗再度關注貧窮的議題,希望為窮人重拾起生命的希望。

  雖然台灣與大陸的天主教教徒人數不多,多數的我們對天主教的認識也是有限,但是3月19日天主教第266任教宗方濟的就職大典絕對是國際新聞的焦點。新任的教宗給自己取名為「方濟」就是想效法聖方濟的精神,聖方濟是13世紀義大利的一位天主教聖人,聖方濟出生於富裕的家庭,可是他卻選擇與窮人一起生活並為窮人服務。我們從新任教宗方濟的名字就可看出他對貧窮議題的關切,而且他在初次以教宗身分與媒體會面時,就揭示想建立一個貧窮的教會來為窮人服務。

  事實上,窮人的教會在天主教的理念中並不算是一個新穎的概念,從耶穌基督開始傳福音到教會的建立,向來都是關心窮人、與窮人站在一起。窮人的教會強調教會應該過著清貧的生活,而我們每個人也應該追求精神的貧窮。精神的貧窮並不是說我們要過沒有靈性的生活,而是我們要懂得放空自己、覺得自己心靈匱乏,讓神的愛與寬恕可以進到我們的內心。另一方面,窮人的教會強調,教會應該與窮人與受壓迫者站在一起,共同挑戰社會的不公義。

  許多窮人會自嘆命運不好,對未來缺乏希望。近幾年來,世界各國貧富懸殊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貧窮已不單純是個人與家庭的經濟問題,更嚴重的是背後的資源與權力分配不均、貪汙腐敗、剝削等不公義的問題。世界上有許多的小女孩因家境貧窮而無法接受教育,陷入不斷的貧窮循環;也有許多貧窮家庭的子女淪為人口販運的受害者,陷於絕望的生活情境。雖然在不少地方仍有一些人秉持這道德勇氣為窮人追求公義而遭受迫害而犧牲性命,所幸我們的環境尚不致於為窮人服務而遭遇不幸。我們要的是:多一點慈悲與慷慨、多一點實際的關懷行動就能為窮人再度燃起希望。

TOP